当前,各地茶博会的规模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茶业的创新发展已成为茶界的“热词”。
针对长期以来我国茶产业“大而不强”的状况,业内人士指出,须从企业规模、综合实力、专业分工、供应链体系等方面打破枷锁、加强创新。
茶产业:产能过剩
经过调研,小编了解到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茶国和消费市场,2016年,我国茶叶产量达243万吨,茶产业发展面临大好时机。2016年,茶叶出口、国内消费、深加工消耗后,剩余茶叶加收藏茶总量估计可达60万吨,茶叶消费需求不平衡,加上中西部茶园大面积扩张,中国茶产业总体呈现出产能过剩的格局。
人大代表刘文新就曾指出,我国茶企的现状是综合实力弱,龙头企业数量少,企业品牌影响力小。多数企业仍简单依靠初制加工品维持“小农经济型”的生产经营,技术水平较低,生产零散、组织化程度较低,销售网络不健全,市场占有率不高,无法发挥规模化生产的效应,也不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在市场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茶产业“散、弱”特征突出。
专家建议转变发展观念,以消费品、用户需求为导向,创新驱动茶叶消费升级和产业发展。
品牌是软肋
长久以来,我国茶产业“大而不强”。“究其原因,品牌是‘软肋’,市场是‘瓶颈’。”龙润集团董事长焦家良表示,企业规模有限、综合实力偏弱是制约中国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茶行业规模前100名的企业市场份额还不足10%,品牌集中度低导致行业缺乏领军企业,不利于茶行业产品创新和市场培育,从而整个产业链都很难发展起来。”北京小罐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国楹表示,专业分工不足、全产业链为主,缺乏强势品牌是中国茶产业“大而不强”的根源。
和烟、酒、食用油、酱醋等成熟消费品相比,茶叶尚停留在农产品阶段,还不时被附加概念炒作。茶行业发展首先要把茶叶当做真正意义上的消费品。因此,必须打造一个强大、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整合名优茶,给茶做减法,从生产、品控到定价整个过程做到标准化,如统一等级、统一定价,让消费者选茶、买茶变得简单透明。
茶叶消费市场尚需培育
“好茶,源于精湛工艺,但‘茶香’,也怕巷子深。”北京七彩云南总经理王傢琪说,中国消费市场巨大,但茶叶消费市场尚需培育,且消费需求多元,只有主动适应市场变化,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去推介,才能让更多人饮茶、品茶。
针对困扰茶产业发展的安全问题,业内人士建议尽快修订完善我国茶叶卫生安全国家标准,以符合我国茶叶种植生产实际。同时,探索在茶叶种植大县建立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从源头上规范农药和化肥使用,保证茶叶卫生质量安全。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表示,茶产业要有新的发展理念,摆脱就茶叶论茶叶、重生产轻市场等陈旧观念,从高产茶园向安全茶园、功能茶园、观光茶园转变,树立跳出茶叶做茶叶、跨越地域求发展的新观念、新思路;同时,要全力走好喝茶、饮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六茶共舞”、三产融合、跨界拓展、全价利用的融合发展新路子,延伸茶叶产业链,开拓新领域,打开市场,拉动人均茶叶消费量。
专家指出,茶不仅是大众生活的基本要素,还含有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茶可以为现代人提供一种于生活里获得安顿及幸福的通途,茶为道,在其日常,随处可见。”和静茶修始倡者王琼说,中国茶最不缺乏的便是可能性与创造力,发展茶产业,弘扬茶文化要与时代发生关系,要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充分融合。
茶叶产量高,产能过剩,解决这个问题,要从生产、市场两方面入手。一直以来,茶产业都重生产轻市场,对市场的开拓力度不够,如今我国已是全球产茶量最多的国家,但“茶香”却怕“巷子深”,年轻人对茶叶态度冷淡,人们对茶叶生产安全依旧存有疑虑,空有好茶叶,却没有好市场。
建议
1、尽快修订完善我国茶叶卫生安全国家标准
茶叶卫生安全国家标准,直观、简洁,是可以作为消费者评判茶叶品质依据的标准。有明确的标准,消费者购买时才能放心。尽快修订完善我国茶叶卫生安全国家标准,让消费者有标准可依,茶企有标准可循。
2、规范管理企业,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茶产业专业分工不足、全产业链为主,缺乏强势品牌,直接造成了我国茶产业长期处于“大而不强”的局面。要破局,就要从根本出发,消灭短板,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对相关专业进行详细地划分。“术业有专攻”,“兼”则不得。平衡茶叶生产和销售,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3、创新挖掘中国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大部分的茶企已经注意到了茶文化的重要性,开始将品牌与茶文化联系到一起,但这种联系,还只停留在茶叶与传统茶文化简单的关联。年轻人不爱喝茶,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茶本身与他们距离甚远。挖掘茶文化,要发挥中国茶的可能性,让茶文化与当下时代发生关系,与现代生活方式充分融合,将中国茶的传统禅思与提炼出来的现代文化相结合,建立当代年轻人和中国茶的精神共鸣。(本文来源:茶馆网)
关于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福建白茶网高级评茶员个人微号:dfdf3418 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