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与咖啡齐名的世界级饮品,千百年来,茶叶一直是最重要的出口物资之一。小小的茶叶凭什么能够风靡全球,除了其本身的助消化、利健康、唇齿留香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茶禅一体的文化积淀与感染力。
在晶莹透明的玻璃杯中,放人一小撮茶叶,然后将开水缓缓冲入杯中,在袅袅升腾的水汽之中,那些原本干瘪的叶子在沸水的浸泡下渐渐舒展开来,或上下漂浮,或独自打着旋儿,或吸饱了水静静躺在杯底……原本无色的水在叶的舒展中染上或青绿,或金黄的颜色,并散发出阵阵茶香。
茶是水与叶的高温邂逅,更是心与灵魂的交流。被沸水冲击,先是浮出水面,随着吃水量的增加,在茶杯中浮浮沉沉,最终落于杯底,实际上人生不也是如此吗?在名利的刺激下,我们或贪念大增,或在尘世中看透了生死进而选择低调无争。我们无法评判选择的是非对错,只是所有人的结局都会在“死亡线”上再次平等。品茶是快乐的消遣。茶不仅是中国古代的著名保健饮品,更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巨大贡献。
茶属于山茶科,是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一般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进行栽培,其叶子采摘后经过特定的加工工艺即可成茶。茶与可可、咖啡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作为三大饮料之首,茶在中国饮食文化乃至世界饮食文化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有了关于“以茶解毒”的民间故事。陆羽在《茶经》一书中曾经记载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有坊间传闻称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的偶然发现,在煮水的过程中,恰巧风带着几片叶子飘进了锅中,结果煮出来的水色泽微黄,喝起来不仅十分解渴,而且还有提神醒脑的功能,因此神农氏大为惊喜,并将其引人了日常的饮食当中。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神农的肚子不同于普通人,他有个水晶肚子,能够清楚地观察到食物在肠胃中的蠕动以及消化情况,在他喝下茶汤后,发现茶在肚子里到处流动,查看来查看去,发现茶汤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便赐名为“查”,后又逐渐演变为“茶”字。
实际上,茶在古代的史料中有很多名字。西汉的司马相如在《凡将篇》将茶称其为“莽诧”,在西汉末年的《方言》一书中,“菠”即为茶,《神农本草经》里称之为“茶草”或“选”,《桐君录》中谓之“瓜芦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茶的名称几经变幻,但其功用却并未发生什么大变化。
由于茶在消食、保健、提神等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功效,因此迅速成为社会上除酒以外的重要饮品。
早在西周武王伐纣时期,巴国就已经将茶和其他珍贵产品作为贡品献给周武王,据《华阳国志》记载,当时就已经有人工栽培的茶园了。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贡品一般都是稀少珍贵之物,因此可以推断当时尽管已经有人工栽培的茶园,但茶园规模、栽植技术以及制茶工艺等还没有完全成熟,
到了西汉后期,茶逐渐发展成为宫廷中的高级饮料,毕竟在产量有限的前提下,茶还是一个稀罕物。物以稀为贵,高昂的价格自然不是平常百姓所能够负担的。在汉代《赵飞燕别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吸此茶。”透过这则史料不难看出,茶确确实实已经成为皇室中的一种常见饮料了。
从地区上看,饮茶主要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在秦以前,四川是产茶的重要地区之一。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写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饮事”,这也佐证了饮茶的风习确实是从南方逐渐流行起来的。
秦始皇大一统后,四川与外界的经济交流逐渐增多,种茶和饮茶活动才开始外传。先是流传到了附近的长江流域,后又传人中原腹地,在5世纪,北方饮茶之风盛行,到了六七世纪竟传播到了西北地区。随着饮茶人数的大范围增加,茶叶的消费量也是水涨船高.这大大刺激了茶叶栽培技术的发展。
随着茶园的增多和制茶工艺的逐渐成熟,到了隋朝年间,茶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通的饮料,即便不是贵族,喝不到贡品,也能在街头的茶摊上喝上几碗粗茶。《广陵吾老传》中曾经记载道:“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竞买。”由此可见,晋元帝时期,茶就已经流入市井,成为一种十分受欢迎的全民饮品。从千金难求的皇家贡品,到价格低廉的全民饮品,茶以其独有的保健功能、回味无穷的味道逐渐在中国大陆上风靡,并进一步传至东欧以及日本等地。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茶叶、丝绸和瓷器一度成为中国出口贸易中的“拳头”产品,并使得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状态。作为一种饮品,不仅能够冲出国门,还能获得整个世界的认可和喜爱,小小叶子中所隐藏的能量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
刚刚萌发的嫩叶也好,已经长至成熟的叶片也罢,在巧妙的制茶加工工艺下,都能散发出无尽的茶香。嫩叶可以经过炒制,加工成为味道清新、色泽青翠的绿茶;老叶可以经过发酵制成味道醇厚的乌龙茶,中国古人借助对“叶”的认知,对采摘时节的感悟以及对其性状的体察,最终将叶与水融合为一碗历经沧桑依然弥香的茶汤,这不仅仅是水与叶的邂逅,更是自然与智慧的碰撞与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