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武夷山大红袍

2022-08-17 15:40:37
来源:茶道道

以大红袍 为象征的武夷山岩茶文化博大精深。而大红袍文化解读的多元性,又使得大红袍彰显着别具一格的吸引力。这背后,是武夷岩茶源远流长的历史,是武夷岩茶数不胜数的品种。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每个历史阶段的解读都会饱含着时代的深情;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茶人们探求的感官体验和审美追求,也自有洞见和妙赏。仰之弥高,俯之弥深。

关于大红袍的传说,这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部分,就不在此详述了。不管是“学子赶考”和“猴儿采青”的故事,还是“半壁江山”作为国礼馈赠的佳话,这些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与我们实际的关系不大了。可是大红袍母树六年前留养停采和次年大红袍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则真正让大家感受到大红袍于现世所缔造的传奇,这种传奇绝不亚于古老的传说和动人的佳话,大红袍茶叶通过拍卖为世人所称道之举,又因此增添了时代的气息。

大红袍作为传说的部分,是她作为文化符号固有的一部分,也是她随世情变迁,被不断更新的部分。但无论是固有还是更新部分,大红袍因传说而神格化的事实从来未曾改变过。

大红袍是个品种

武夷岩茶有“四大名枞”之说,即“大红袍、水金龟、铁罗汉、白鸡冠”。丛,即指茶树。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大红袍是种茶树品种。武夷名枞则由各岩专选一、二株品质特优的茶树单独采制而来,这说明大红袍作为品种茶,和山场的概念是紧密相关的。据载,大红袍原栽于九龙窠及北斗峰、竹窠等处。林馥泉先生1941年调查认为:“真本大红袍在九龙窠的岩脚下。”今人多以此说为准。

可惜,当年林先生只谈到山场,并没有明确地说明九龙窠的真本大红袍究竟属于哪个品种。在现存的母树中,多有倾向于大红袍即奇丹的说法(另外两种是雀舌和北斗),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大红袍是个茶树品种。

大红袍是个流派

武夷山茶树按来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武夷山当地茶树品种——武夷菜茶及从中选育出的各类单枞、名枞茶树群体,如岩茶两大当家品种之一的肉桂;一类是引进品种,主要是近几十年至近百年来引进的,如另一款当家品种水仙,以及毛蟹、佛手、梅占、黄棪等其他无性系品种。

武夷山岩茶种质资源与成品茶名的变化因各个时期选育技术的发展而变化。据相关资料,仅1980年武夷山茶科所重新收录的岩茶名枞、单枞就多达216种。然而,两大当家品种“肉桂”和“水仙”分别占去当前岩茶产量的60%和30%左右,而其他茶类只占10%,正因为武夷岩茶名丛、单丛名目不胜其多,为了便于传播,大家约定俗成,将小品种茶统称为“大红袍”。这种做法,实质上保护了名目繁多但数量有限的品种茶,以免被两大当家品种所湮没。

从第三点我们可以了解,被统称为“大红袍”的这部分小品种茶产能都极为有限,所以为了尽量满足茶人们对岩茶的钟爱,商品化大红袍即拼配大红袍则应运而生。初始岩茶的朋友,往往都对“拼配大红袍”有误读,好像“拼配茶”不地道,不纯正,是“挂羊头卖狗肉”。其实,这还是缺乏对拼配工艺的了解。

岩茶的拼配过程,既是一个价值发掘的过程,又是一个价值重组的过程。比如取某种茶的香,取某种茶的水,取某种茶的回甘等等,这不仅要严格把关原料的取材,制作者还需要具备高超的审评能力,以使经过多个品种拼配出的精茶有真本大红袍的口感和韵味。这种拼配茶因为有多种原料,各取所需各用其长,因此在命名时,不好厚此薄彼,干脆就统一称为大红袍。

武夷岩茶的拼配工艺,是大红袍市场化的贡献,她成为了岩茶的一个印记,也是岩茶文化的一种延伸。

本文来源:图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