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传】潘坚——正本清源,皓气明心

2022-08-17 15:42:48
来源:茶道道

【个人简介】

潘坚,1976年生,广东广宁人。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西双版纳广东商会副会长、广东广宁茶商会副会长、世界广宁联谊会副会长,广州十佳青年茶商、首届广东茶安高峰论坛十大企业家与十大贡献人物、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佛山南海摄影家协会理事,曾为“八角亭”“兴海”特级经销商、国皓茶业董事总经理,现为正皓茶业掌门人。

寻茶,在彩云之巅

有些人看似很平凡,却又与众不同。在对待各种事物,他不经意间就会流露出一种信念:一切都不够完美,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在与茶为伴的漫长岁月中,潘坚先生不仅对茶热爱、执着,还时常给茶友们带来茶趣,让他们乐在其中。

年少的他在一些广宁前辈的影响下,便受到茶文化的熏陶。二十年前,怀着一颗爱茶之心,潘坚跟着他的两个舅舅杨敬仁及杨启仁先生,进入了茶行业,开启了属于他的茶人之路。

勤劳而勇敢的广宁茶人是广州芳村市场的开拓者,好学而执着的潘坚则是当中的一员。说他好学,不是说他的学历有多高,而是对待工作,他有一股子探究的精神。刚开始做茶的时候,红茶、、,什么茶叶都尝试去销售。但他不仅仅停在“卖”的层面上浅尝辄止,而是喜欢深入挖掘,跑到各地茶叶源头去探个究竟。

这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后来他在的经营上。2004年,他开始代理国营黎明茶厂“八角亭”品牌,2007年4月普洱茶市场“崩盘”,2008年起,在整个普洱茶市场一片惨淡的形势下,他通过精心经营反而成为了“八角亭”全国销量最大的经销商之一。

这些年来他走遍云南的各大茶山,对那里的山山水水非常熟悉、热爱,即便如今企业已逐步走上正轨,他依然常在产地驻扎。潘坚做事总是那么认真,没有从源头把控茶叶品质,他总放不下心。他亲自奔跑在云南的各大名山、名寨,在各山头建立毛茶初制所,从源头抓起,正本清源,以求收到品质更好,性价比更高的原料。“产品品质,是企业的基石,基石稳了,才可以谈长远发展!”这位有着工匠精神的茶人、企业家铿锵有力地说。

在访山寻茶的征途中,潘坚时常遇到险隘。最为深刻的是2004年时,老班章村的交通条件非常落后,道路崎岖,上山收茶的路诸多不便,当时他租了一辆当地的拉货车,经过六、七个小时的颠簸山路才到达了目的地。那里没有宾馆,住宿环境不太好,也没有餐厅。他们自己带上干粮、帐篷、睡袋就上山,饿了就吃干粮。因为还要收茶,当天还不能下山,到晚上就只能在当地农户家的露台上搭个帐篷休息。潘坚懂得苦尽甘来这个词的含义,回忆起往日艰苦寻茶的画面,他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除了对茶的热爱,他还是个摄影发烧友,常常背着重重的摄影包,走遍云南茶山。拍茶山风景、茶树茶叶特写,还拍下许多云南当地风土民情的照片。有时候,为了捕捉唯美的日出画面,他半夜三四点钟就开车上山,寻找好的拍摄角度,然后静静地等待日出。2015年,还亲自筹划与广东省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了一场茶文化摄影大赛,用影像去记录茶文化,给整个茶行业的文化推广带来一个新的跨界视角。

挫折,依然要前行

他不是那种喜欢坐在豪华办公室里的运筹帷幄者。他爱茶山,总是亲力亲为地跑产地,每一个初制所的建立、每一块山头茶的新品开发、每一款产品的拼配,他都要亲自参与、亲自把控。不客气地说,他就是爱折腾。

翻看他的朋友圈,甚至会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生活在偏远落后的山区里——今天夜里前路塌方,不知道今晚是否要在这里露宿了;昨天在村里,手机没信号,电话找不到他的朋友不用担心,他会挨个儿回复;前几天下雨,路上的车辙子太深,底盘被架高了,下车来扛起锄头开路中……

潘坚回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路遇险阻,是在一个晚上下山时,不巧遇上了山体滑坡。那不是几个人拿个铲子就能把路打通的,而且当时周围一片漆黑。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原路返回村寨去,在那儿的农户家留宿一晚。第二日天亮,等救援队伍赶到并用机器把路修通,他们才得以下山。追求好茶的道路是无止境的,这条路漫长而又崎岖、蜿蜒,可那又如何?怎么也抵挡不住一颗爱茶的心!

他喜欢藏茶。普洱茶是有时光味道的,在潘坚看来,相同的茶种,生长于不同的茶山,会具备不同的茶性,再加上时间的陈化,每一泡茶叶的滋味,都不尽相同;每一道茶汤,带给人的感悟,也有所不同。普洱茶也是有生命的——岁月越长,价值越高。

在普洱茶世界的圈子里,提到潘坚,不少人要竖起大拇指;在很多行家的眼里,潘坚更是普洱茶收藏的大腕,一些年份久远的传奇普洱茶,都能在潘坚几个大仓库的藏品中找到。

茶人爱收藏新茶,喜欢看着茶品随着时间的消逝、历史的沉淀,慢慢地陈化。潘坚说:“藏茶那种感觉就好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走向成熟”。“品老茶,藏新茶”,是他的持茶之道。

潘坚在办茶企的征途中,也遇到过重大的挫折。当年与人创办的国皓茶业,曾经风生水起。但因内部问题,国皓茶业在近年陷入瘫痪状态。去年,在亲人及众多好友的大力支持下,他从困境中走出来了,带领着团队从头再来,创立正皓茶业,用“皓气明心”来对待接下来的一切。位于芳村茶叶市场附近,约3000多平方的正皓茶业运营总部即将落成,潘坚在他的茶路上翻开了新的篇章。或许这便是茶带给他的智慧吧,直面挫折,突破瓶颈,不断登上新的台阶。

潘坚看起来沉稳、内敛,与茶的特质如出一辙。他的企业取名“正皓”,一定有着特别的意义。

据潘坚说,这里面有三重含义:一是“正”字,意为守一而止、恪守正道,这是茶和它的文化在潘坚心中的分量,他愿意一生事茶,让“茶人”这个标签伴随身侧;二是他特别喜欢“皓”字,因为这个字代表高洁明亮,让人心向光辉;三是“正皓”谐音“正好”,他一直相信: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由从业二十载走过风风雨雨,到如今再创立正皓,冥冥之中,一切都是“正好”的安排。

“正皓”传达给人的浩然正气,与潘坚身上执着、坚毅,追求“正本清源”的品格所带给人的感受不谋而合。

引领,立于潮头尖

说潘坚是个商人,他的确符合这样的身份——从业二十年,一直在做“优质茶叶的搬运工”,进山寻求好的茶叶原料,与产茶地土著居民建立一种良性的合作关系,再加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以及一系列的营销方式,将好茶带到全国各地消费者、爱茶人的手中。

但如果单纯用“茶商”这么一个标签去衡量潘坚,似乎又有些太草率了。

他身上没有普遍印象中商人的那种唯利是图,反而多了茶人的休闲淡雅,以及匠人对工艺的精益求精。他评价自己:在“茶商”之前,首先是“茶人”,无论企业发展到多大,他都始终坚持用“踏实做好茶品”去鞭策自己,坚守茶人应有的工匠精神,是他和他的正皓茶业发展的底色。

他所带领的正皓茶业,是一家力求打造高品质、高品味普洱茶的专业企业。他们对品质的追求,体现在每一个生产环节中对每一片茶叶的尊重之上。潘坚深知市场上不少对茶饮有入门了解却不是很深入的人,之所以有些不喜欢,甚至排斥喝,是因为听说普洱熟茶的发酵过程不太卫生。而过去的普洱熟茶发酵,是直接堆在地板上进行的,这不仅不太卫生,而且会由于散水不好等因素,而影响到茶叶的品质。

潘坚意识到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无论是对普洱熟茶饮用者的身体健康,还是普洱熟茶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都影响甚大。于是他创造性地运用了“竹筐离地发酵工艺”来改进他企业的普洱熟茶生产工艺。

这个工艺改良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多次的重复试验,才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潘坚经常与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副院长周红杰教授一起探讨、交流关于“离地发酵工艺”的学术话题,并得到了周教授的高度认可和技术上的指导。

一开始,他先是使用木板来进行离地发酵试验的,但发现采用木板,只是粗浅地实现了“离地”这个概念,很多设想的效果都没有达到;这时,便萌生了用竹筐来代替木板的想法。后面的试验证明,竹筐的散水性、透气性都比木板好,是更为理想的材料;但是,潘坚并不满足于此,他觉得可以做得更好。

于是,他四处寻找水源,用不同地方的水反复进行离地发酵试验,并一一对比,以求达到理想中的最优效果。后来,更是采用了食品级304不锈钢加竹筐相结合的离地发酵工艺来继续着他的工艺改良、创新……他说,“改良,是为了提高品质;创新,是为了给爱茶人带去更精的产品、更好的品饮体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个理念,一直推动着我去思考、改良、创新,学无止境嘛。”他的创新工艺,走在同行技术上的前沿,也走在为消费者考量和服务的前列。

潘坚,正皓,似乎是一对孪生的名字,这里面包含着寻茶路上坚韧不拔的意志;制茶路上坚守品质与传统精粹的守一而止,和顺应时代发展、服务消费者的创新研发;以及与爱茶之士分享好茶的路上,一切正好的阳光心态。正本清源,是他对于产品的苛刻;皓气明心,是他对待人和事物的品格。在古茶树林立的茶山、崎岖的道路上,潘坚不忘初心,依旧兢兢业业地续写着他的茶路人生……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