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茶,别被“明前茶、古树茶、手工茶”这些标签给忽悠了

2021-04-10 14:57:07
来源:凡间事

 

又到了春节,又到了人们开始疯狂购茶的季节。

每一年的春季,其实是我最烦的时候。为什么?因为总有好多人让我帮他们买茶。

或许是自己学的茶学,而且一直在茶行业工作,所以让朋友对我有一种莫名的信任。而我正是因为这份信任,所以害怕给别人买茶。找我给他买茶的基本都是我的朋友,特别害怕自己买的茶比别人的贵,买的茶不是喝的人喜欢的口感,买的茶不适合喝的人喝。

害怕买的茶“贵”:茶是非标品,哪怕你觉得你拿的价格是低的,也有可能出现更低的。

害怕买的茶不对味:茶的种类繁杂,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喜好。你让他们说,他们说不出来,但一喝就知道是否喜欢。

害怕买的茶不对人:茶从“不发酵”到“发酵”,导致茶性也有很大的区别,有的人的身体对茶很挑剔,喝了感官再好的茶,身体预警了,那就出问题了。

最终的结果是我用心了、出力了,结果是被怀疑了,伤感情了。

虽然害怕,可还是要帮朋友们买的,毕竟是他人的信任。

但最近好多人让我帮他们买茶时总会有意无意地提到“明前茶”、“古树茶”、“手工茶”这些词汇。

他们为什么总会给我提到这些词汇呢?因为被洗脑了,或者说是被一些文章给“普及”了。

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就是含有这些词汇的茶都是好茶,而对应其他的都是不好的茶。

事实是这样吗?不过是为卖“贵”找的一个借口而已。

先看“明前茶”,明前是一个时间节点的概念。但茶园产地那么广、茶叶品类那么多,有的2月初就已经开始采制,有的4、5月才正式采制

如果明前茶是宝,那你让临近清明或清明后才开始采制的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名优茶情何以堪?

千万别告诉我,明前茶是特指某某茶类、某某产区,关键是消费者不知道,而有些卖茶的人装不知道。

其次是“古树茶”,古树是一个时间长度的概念。先不说“古树茶”到底是指树龄100年还是300年的,且说茶树这个年龄是由谁来界定的?如何界定?另外古树茶是不是就一定就好?真心不考虑一下产地和工艺?

难道真的就要把“孙子”当做“爷爷”,把隔壁老王的孩子当自己的事一直延续?

再说“手工茶”,有的卖家可能觉得力度不够,还要强调一下“纯手工茶”。有多人会认为这个没有什么可喷的,但实则不然。手工茶的优点是炒茶人可能根据茶青的特性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争取做出一杯锅好茶,但是你们可知道,在茶季炒茶工人每天要炒多少锅茶吗?炒制水平放在一边不说,单就炒茶时的体力保持就是一个大问题。(我偶尔炒一锅茶,结果是累得满头大汗。)在一线的制茶师傅和品控应该是清楚的,就算同一个人,同一天炒茶,他炒制的每一锅茶都会存在品质上的差异,只是差异大小。

另外对“手工茶”的一味吹捧,其实是对机制茶的一种伤害,至少在我看来机制茶的,品质相对稳定,产能高。机制茶不一定就比手工茶差。

为什么要说“明前茶”、“古树茶”、“手工茶”?因为他们只是决定品质好的一个维度而已,并非全部。并且有些维度还是需要经过真理检验的。

最后说一下,怎样去买茶?

线上:找“品牌”就好,但需要注意避免“标签茶”,因为有标签,并不意味着一定就好,但可能意味着溢价。(找“品牌”最主要的品质相对有保障)

线下:不管去买品牌茶,还是买散茶。最主要的是喝,自己去感受,有自己喜欢的香气和味道就是你的好茶。至于担心的价格问题,一是可以默默上网比价,差不多就买,差得多就再看看。二是借用这个公式可以大概计算价格:茶叶的成本=相应等级茶青收购价格*5+制茶费+其他。

相应等级茶青收购价格这个可以百度其相关报道。

乘以5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四到五斤茶青做一斤干茶。

制茶费:不同茶类,制茶方式不同,价格不同。高级的可以默认为100元,中低端的可以默认为50元。

最后根据大概成本价判断所给价格是否过高,一定程度的溢价是合理且正常的,因为企业要活,老板要活。

最后,我还是鼓励大家在线下购茶的,虽然不一定能喝出好在哪里,但不好在哪,应该很容易喝出。

 

(图文来源网络,作者:凡间事)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