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丽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闻名的西双版纳,不仅是动物的王国,更是普洱茶的故乡。
全州有森林面积154.63万公顷,402万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70万亩为保护完好的原始森林。在莽莽苍苍的热带雨林中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丰富的植物,温和的气候,是古茶树生长的天堂。
西双版纳之前称为"勐巴拉娜西",意为:神奇而又理想的乐土。
根据《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记载,116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入主勐泐建立景陇王国。"勐泐"直译为汉语是"泐国"或"北国",因王都在澜沧江畔的"景兰"(水城),被汉文典籍译为"景陇国"或"景陇金殿国"。
1572年宣蔚使召应勐,把辖区分为12个"版纳",既为"西双版纳"。 召勐是傣语音译,意为"一片地方之主"。 版纳汉语译为:"十二千田",指的是十二个缴纳贡赋的单位。
在19124.5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着傣、哈尼、拉祜、布朗、瑶族、彝族等13个世居民族。主体民族是傣族,而最后一个被国务院确定的民族也生活在这里,那便是基诺族。
如今基诺族仍秉承着许多原始的吃茶方式,如"凉拌茶"、"包烧茶"、"炒老茶"。
一江连六国(中,缅,老,泰,越)的澜沧江从这里出境,是我国面向东南亚的重要枢纽,但它出境后便不再叫澜沧江,而是湄公河。
在澜沧江的北边,有着代表历史象征的古六大茶山。
谈到西双版纳的用茶前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三国时期,自唐朝起,象明、易武茶山就开端与州外进行茶叶交易。
整个清代到达鼎盛,清嘉庆、道光年间,每年产干茶达7000余担,每年外销茶叶6000多担。
清·阮福在《普洱茶记》中写道:普洱茶者,非普洱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思茅厅界也。
厅治有茶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峭崆、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
清朝雍正年间,倚邦、易武等茶山所产的早春芽蕊、普洱茶被定为"贡茶",每年要交纳"八色贡茶",朝廷"动支银一千两……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大批所产普洱茶从倚邦、易武茶马古镇由骡骑兵运出,经普洱、到下关、过丽江、进四川,最终来到康藏区域,有些再转销到印度、尼泊尔等国,另一路则经老挝、缅甸转口到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中南半岛国家。
史书汜载:"清道光年间至光绪初年,普洱茶运销盛极一时,印度商旅驮运茶、胶者络绎于途,交游于西双版纳和思茅、普洱之间。"
马道上终年驮铃回旋,商旅塞途,倚邦、易武古镇一派茶庄树立、商贾聚集的昌盛现象。清末民初,因为匪患频频、比年战乱,以及西双版纳通往内地的主干道改向,六大茶山逐步走向了阑珊。
普洱茶是西双版纳前史最悠长,最有标志性的文明符号。
悠长的植茶前史,又是一部多个民族风俗、文明彼此融合的前史,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茶文明,蕴育了沉淀丰盛、博学多才的普洱茶文明。千百年来,生计在这片奇特秀丽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种茶、喝茶、贸茶的风俗沿用至今。
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
那杯中的自然灵物,向我们传递着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和信息。
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约上三五知己,泡上一壶好茶,人生的幸福、美好和快乐,莫过于此。
来吧,让我们静下心来,放下烦恼,放下苦愁,一起来品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