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之道: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

2019-12-19 13:55:34
来源:茶道道

“茶道”顾名思义就是饮茶之道,随着茶的芳香在潜移默化中融人大众的生活,简单的饮茶活动也开始有了精神境界。有时候,人们品的不是茶,而是人间百态,是喝茶时候的心情。在忙碌的工作结束之后,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家中,没有喧嚣、没有烦扰,坐在窗边,静静地品茶,不必说话也不必深思,哪怕只是发发呆也好.--.茶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放松,心灵上的洗涤,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它才饱受世人欢迎,成为风靡全球的非酒精类饮料。

不同的人对于茶道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有人将其拆分为“茶”与“道”两部分。茶就是用叶制成的饮品,而“道”则多少带有一些神秘色彩。老子在传世著作《道德经》中曾经写道:“道可道,非常道。”这种对“道”的玄妙解释又为“道”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当中,“道”是一种虚幻而又真实的存在,是万事万物都遵守的规则,周身弥漫着平和虚静的道气与茶紧密联系在一起,茶文化也便由此诞生。

在吴觉农先生看来,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是将茶看作“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抑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一种小小的饮品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种独到的文化,其与社会、伦理等是分不开的。饮茶只是一种简单的日常活动,但茶道却将其赋予了更深刻、更丰富的精神内涵。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茶似乎总是与名人雅士,与道德修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茶道是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的重要工具。庄晚芳先生曾将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结为“廉、美、和、敬”四个字,即“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透过庄先生对茶道的诠释,我们不难看出茶道中所包含的礼法以及教化内容。

千万不要小看茶道,尽管只是饮茶之道,但其所涉及的内容却是包罗万象:茶艺、茶礼、茶情、茶理、茶德、茶学说、茶道引导,人们将其称为“七艺”。茶道精神的内涵也是相当丰富的,但始终以“和”为核心,注重在引导个人享受美的过程中,同时完成自我品德修养的完善,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和谐安乐之道,“和”为心,“七艺”为辅,因此有学者将中国的茶道理论概括为“七艺一心”。中国茶道之美,美在虚静。那么何为“虚静”呢?

穿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溯源茶文化的本源,早在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之时,诸子百家就已经有了“虚静”之说。所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也”,实际上这种对“虚静”之美的追求主要是源自于道家的审美学说,在道家眼中,在老子以及庄子的学说当中,虚无才是这个世界的本真,混沌才是整个宇宙的常态,所以他们将生死、凡俗置之度外,并极力从虚空当中体味人性以及万物。我们所熟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对“虚无”的最好诠释。

天地本是从虚无当中而来,万物也是由虚无而生。在这种思想体系当中,审美理念自然也就偏好于“虚无”与“静止”,实际上,“虚”与“静”二字本身也存在一定的辩证关系,虚是静之源,静是虚的具体展现,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虚就没有静,没有静也就没有追求“虚静”之美的中国茶文化。据相关资料显示:“茶道”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在《封氏闻见记》一书中有云:“……茶道大兴。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由此不难判断,到了唐朝,茶道已经在社会的上流阶层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和一种社会风尚。那么“茶道”的创始人是谁,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起来的呢?

《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业化著作,作为著书之人,陆羽也被后人尊称为“茶圣”。而茶道的创始者自然是这位茶圣。茶有好坏之分,制作工艺也是各有不同,但所谓“熟能生巧”,品过的茶多了自然也就能品出其中的意境与况味,“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越是味醇韵雅的上品茶叶,越是生长在艰难之境中,而这种生发于艰苦的叶子才能炒制出不一样的醇香。

茶道中的“虚静”之美,看似十分玄奥,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品茶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来自于外物之苦,而茶道所谓的“虚静”之美,简单来说,就是在品茗之前,将堆积在心灵空间中的垃圾全部清除,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自己的真实内心世界,走人茶的审美意境中,在清静中领略茶的色泽、香气和苦中带香的独特味道。

一个心浮气躁的人,根本无法领略到茶道中的美妙。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急功近利的追求,在现代都市当中,人们的心灵垃圾正在史无前例地呈几何倍数增加,此情此景,茶道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心灵救赎手段。在忙碌的间歇,泡上一杯茶,在喧嚣和名利场中,暂时放下那些俗世的纷纷扰扰,体会品茗一刻的宁静与安详,对于忙碌的职场人来说,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