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为何逐渐走向没落?咸宁作为湖北省茶产业的“老大哥”,为何被其他兄弟市州后来居上?连日来,长江商报记者赶赴咸宁赤壁、咸安等地茶厂、茶园,走访多位专家、负责人,探寻“谷底”成因。
万里茶道“源”于赤壁
袅袅茶香,清新悠长。历史上,赤壁羊楼洞因茶而生,因茶而兴。由此起源的中俄“茶马古道”,跨越万里,绵延两个世纪。万里茶道是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洲际物流通道,在1.3万公里沿线,200多个城市崛起。在俄罗斯、英国、德国,或我国内蒙、新疆、青海等地,赤壁羊楼洞的“川”字青砖茶,是响当当的“知名品牌”。听闻古时的俄罗斯恰克图地区,一块砖茶可以换一只羊。
4月8日,长江商报记者从赤壁市区出发,向西南方向驱车30多公里,在湘、鄂、赣的交界处找到羊楼洞古街,试图寻找百年前茶马古道源头曾经的繁华。这条保存完好的清明古街,主街宽4米,长2200米。走在雨后的青石板上,当年运茶的鸡公车碾出的辙痕清晰可见。街道两旁,明清时的老房子鳞次栉比。老人说,现存最老的建筑距今200多年。
在老街错综的小路中,长江商报记者意外发现青砖茶老字号张裕川、大昌川等茶厂遗址。村里人回忆,这里曾经茶庄林立、商贾云集。极盛时,这个不足0.7平方公里的小镇,茶庄200余家,人口近4万。如今,老街繁华落尽喧闹不再,老人们闲坐屋前静守光阴。
长江商报记者在赤壁赵李桥茶厂看到,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的青砖茶,外形滑润,棱角整齐,紧结平整,色泽青褐,压印纹理清晰,砖内外无霉菌,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和。赤壁市博物馆讲解员饶洁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洞茶”远销海外,1876年—1879年间,赤壁的茶叶出口量,占到汉口海关总出口量的1/3,誉称“小汉口”。直到民国初年,俄国将茶叶列为消耗品,限制输入,俄商退出。据史料记载,当时羊楼洞茶庄几乎全是晋商经营,老茶庄有18家,约合750万公斤。民国十七年至二十二年,羊楼洞输出砖茶平均每年17.3万余担,总产值398.2万元。
“化整为零”茶企被反超
“咸宁被称作茶叶之乡,并非浪得虚名。早在上世纪70年代,咸宁的剑春茶,也是一块金字招牌。”咸宁市特产局副局长潘国雄说,此茶外形秀美高雅,条索扁平挺直,一根根如同利剑一般直竖杯底,随茶水微微摆动。咸宁一位茶叶专家说,上世纪80年代,咸宁各县市都在做剑春茶。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咸宁市整个茶产业的衰落,剑春茶也失去了往日的光鲜。坐拥茶马古道起源的繁华,咸宁的“底子”深厚。很多人在问,为何兄弟市州茶产业发展迅猛的十多年,咸宁作为湖北茶产业的“老大哥”,却在逐渐走下坡路?
“咸宁在茶产业发展上的确走了一些弯路。”潘国雄说,上世纪90年代以前,咸宁的茶在全省的地位无可取代,全市茶业经济曾一度十分红火。至于咸宁茶叶为何“掉队”,很多官方数据中并未详解。
“后因多种原因,咸宁茶叶生产多年徘徊不前,每况愈下,慢慢跌入历史低谷。”咸宁一位从事多年茶叶技术的专家说,在上世纪90年代晚期,咸宁的茶企在湖北省内率先探索企业改制。但问题是,湖北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
潘国雄坦言,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茶企参照工业企业改制的办法,实行分解、租赁、拍卖等方式,将成熟的品牌“化整为零”,企业被分割,产业也随之慢慢弱化,加上缺乏政策的扶持,茶产业开始走下坡路。一组数据也证实咸宁茶产业的发展轨迹:1996年该市29.6万亩的茶园面积,到2006年,减少至13.2万亩。对于咸宁来说,这个数字已跌到低谷。
当地一位茶专家开玩笑说,那几年,省内其他地市州的茶企来咸宁“取经”。有了咸宁的前车之鉴,其他地市州的茶企通过招商引资,将小企业捆绑在一起,“化零为整”后发优势赶超咸宁。
茶乡渴求专业人才
去年,咸宁蓄势待发决定重点推出赤壁青砖茶,打造百亿茶产。从茶园面积上,可见“重生”的希望。2013年,该市茶园面积25.4万亩,在全省市级排名中明显偏后,到2014年,面积增加到32.73万亩。
重回“茶老大”位置,咸宁还有哪些瓶颈?咸宁是湖北老茶区,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茶树良种繁育、推广。“虽然起步早,但发展相对缓慢。”咸宁市农业局负责人说,目前咸宁无性系茶树良种面积仅9.8万亩,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38.6%,远低于福建95%、浙江80%和全国52.4%的平均水平。同时,高标准茶园面积仍然偏小,低产茶园面积10万亩以上,改造任务很重。
“提高机械化水平,是茶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潘国雄说,打工经济发展,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紧缺,尤其是采茶、生产成本逐年上涨。当前,咸宁茶叶鲜叶机采率40%左右,限制茶叶产量、效益。在制茶的人工成本上,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代表甘多平说,黑砖茶一套流程70多道工序,出品至少需要1-2年。很多必须靠手工完成,像去渣、挑梗,机器很难完成,渥堆翻动茶叶,全靠人工把握。现在都是80后、90后,也面临员工青黄不接的尴尬。赵李桥茶厂正和安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改进制茶机械。
咸宁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咸宁茶叶急需茶叶科技研发、科技推广、科技致富带头人和营销精英骨干人才。据统计,市县级茶叶业务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茶叶专业人员仅有23人,其中正高职茶叶技术专业人员仅1人,高级职称仅8人,茶学本科及以上专业人才奇缺。企业中,专业技术人才更是急缺,缺乏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质量检验人员,有的砖茶企业加工技术基础较差,主要依靠“挖墙脚”的办法,纷纷从赵李桥茶厂挖走或聘用技术骨干。潘国雄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咸宁市现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超过800余家,与基地、农户之间建立的利益共同体相对比较松散,龙头企业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还没有发挥出来。
然而在饮茶习性上,相比福建宁德、云南普洱、湖南益阳、河南信阳等产茶区,咸宁喝咸宁茶的人群较少,品茶氛围不浓。据调查,咸宁人常喝咸宁茶(包括砖茶、和)且有长期饮茶习惯的,仅约占总人口的25%左右。民间饮茶群众性基础较差,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青砖茶等茶品牌的对外市场宣传和辐射影响力。
连日来,长江商报记者走访发现,在赤壁、咸安等多家酒店客房内,难觅本地茶叶品牌的身影,摆放较多的则是、、花茶等外地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