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静、清、寂,日本茶道中的隐性美学

2019-09-29 12:12:17
来源:茶道道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却建立了独有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世界。他们将品茶与宗教哲学、社会道德、品行修养融为一体,将饮茶上升到“道”的高度。

而茶,一旦到了道的层面,就不仅仅是单一的茶之美,更是具有美学性质的一种入世的修行。是包括茶室空间、茶道具,艺术品、茶汤、插花、挂画等多元素组成的整体性表达。

不仅要追求饮茶的艺术性,更要追求美和精神世界。
 

 

日本茶道的丰盛与玉碎
 

一个对以往具有阶级意识的茶道进行平等改革的大师怎会孤独?在他死后,他宣扬的佛教众生平等的精神在江户时代再次复兴,利休的儿子道安、少庵,以及孙子宗旦继承了他这种精神。

利休在他最后的茶会上说,“受我这不幸之人所玷污之碗,不应再供世人所用”。这或许就表明,利休也不曾认为自己孤独,他的茶道之路或顺遂、或坎坷,他都风雨兼程无怨无悔。

坚守茶之品性,方得渡过无限艰难之岁月。就算生命今日即将终结,他也认为那只是他个人的不幸,人的一生或许短暂,而茶道精神将是永存的。

 

 

从能阿弥到千利休
 

很多人知道日本著名的茶道,却很少有人知道日本茶道是中国禅宗传入日本后的产物。茶道,实际上是“茶禅之道”。日本最早的茶种就是由最澄禅师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年)带到日本,茶汤饮食游艺也随之在镰仓初期逐渐本土化。

在日本,茶道,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艺术,生活起居的礼节,也是社交的规范。《茶道六百年》一书记述了日本茶道的建立与变迁,说起日本茶道,就不得不提到关于“侘”“寂”的日本美学。

那什么是“侘”?什么又是“寂”呢?

《茶道六百年》的原文写道,“如果没有云雾只有月亮就缺乏茶味,阴云导致朦胧的状态即为侘,云雾间的月亮则是寂。”

 


      木村宗慎:道在乎于心

 

《晓松奇谈》有一期日本行的节目,高晓松对话日本茶道大师木村宗慎先生,木村先生在里面说,“道在乎一心”。

在网站上搜索木村宗慎先生的一日一菓,跳出上面这张照片,眼球立刻就被吸引住了。这份和果子,果是卯花卷,器是明朝时期的青花玉章钵。

除了视觉上的美感,配图的文字也十分美妙:“盐味核桃仁做芯,白雪糕和绿熟粉做卷,直径约一寸,切成薄片。断面显出涡卷纹,一派五月新绿里卯花洁白水流漫卷的意境。”

 

京都永观堂赏红枫

 

1912年的秋日里,旅居京都的王国维作了一首《观红叶—绝句》。

漫山填谷涨红霞,点缀残秋意太奢。

若问蓬莱好风景,为言枫叶胜樱花。

——王国维

 

诗中写了日本秋山红叶的美景,一句“为言枫叶胜樱花”道出了王国维对红枫的喜爱。

京都是多少旅人心中梦想的圣地,不仅有盛唐遗风,每逢金秋十月,还有那灿烂燃烧似火的红枫。

在京都,观红叶的地方,有永观堂,还有安乐寺。单从美图欣赏,已经美到令人屏息凝神。

 

 

和果子:开在茶席间的花
 

说起和果子,不得不赞叹日本人的精致,源自我国的茶点,随着岁月地流逝渐渐成了茶席上可有可无的装饰,而在日本却成了一抹艳丽的倩影,与岁月毗邻,与烟火为友。

和果子的前身便是源自我国唐代用来供神祭祀的名叫唐果子的面点,玲珑小巧,可放在掌心拈在指尖,并不仅仅是食中百味,而是仿若一件一件的艺术品,是匠人们通过制作这样的唐果子,把他们对四季的敏感,对生命的感悟,万物枯荣的心源,虔诚地供奉于天地之间。

 

 

     碗与筅的追求

 

虽然幕府崇慕禅文化而将茶宴作为最高的招待形式,但大部分时间却都用来饮食、喝酒,最后才提供茶汤,茶宴的高潮是观赏奢侈的艺术品及高级茶道具。

这些茶道具包括:天目茶碗、龙泉官窑青瓷器、以徽宗为代表的宋朝画院的绘画、模仿春秋时代青铜器样式的铜制水指、花器、香炉等。当时在中国都属于最高级别的艺术品,成为武家显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使得当时的茶文化呈现出为道具而茶的趋向。

 

 

回归本心,为美而战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孟春之月,鸿雁归来,万物生长,开始耕种。

伴随着花开的声音,插花艺术之美指引着我们找到内心的世界。

「花道」,其实是花与器,以及与环境的和谐之美,在有限的空间里,缔造一方境意世界。

「花道」,并非植物或花型本身,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创造;是一种审美能力;以及一种宁静,淡然,安闲的禅意。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