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标——于方圆中,告诉你“斗记”的品味

2022-08-17 15:43:48
来源:茶道道

【人物简介】陈海标,生于1970年,广州斗记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方圆之缘,经苦寻乐

对“斗记”掌门陈海标而言,十五年前初入云南古茶山的那一天,对他是从未有过的震撼:

“我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在广东生活了三十年,见惯小桥流水,哪里看过这样接天蔽日的古茶山和古茶树。”

他形容那是来自视觉和心理的双重震撼,2002年,他带着《方圆之缘——深深紧压茶世界》这本对他影响极大的书上山,本想按图索骥寻找普洱的繁华世界,但实际的情况相去甚远。

2002年的云南茶山是什么样子的呢,首站易武,让陈海标多少有些失望——这个当年曾以最优质的打动了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贡茶之乡”,已经很难找出几家像样的普洱茶生产场所了,而当地的工艺水平之落后于中国茶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实在令人叹息。

而那时才不过三十岁出头的陈海标,手里掌握着好几份生意:建筑师出身的他,是一家化工厂的老板,此外他还办了一个茶庄和一间茶艺馆,而这些产业,生意都挺不错。

他笑着说:“本来办厂是主业卖茶是副业,后来兴趣使然,茶庄越做越得心应手,再到后来与人合办的工厂遇到一些波折,就干脆全心做茶了。这才有了云南之行。”云南之行,是化工厂的挫折带来的机遇,也是上天赐予陈海标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面对满目茶厂制茶水平的“疮痍”,对普洱怀有极大喜爱和信心的陈海标,凭着他的坚持和理想,用脚步丈量了澜沧江内江外几乎所有的古茶山。他要从源头开始把握的质量,便隐居山间,像先祖神农氏尝百草一样,尝遍了每个山头茶叶的味道,只为了要在味觉上鉴别出不同山头茶叶的微小差异。

原本在广州有着可以喝早茶、吃夜宵的闲适生活,可陈海标却非要亲自跑这么远去易武“开疆拓土”,去“自讨苦吃”,就是为了做他自己想要的茶,做好茶。从这点上来看,他任性得可爱。

说得轻巧,可“做好茶”这三个字的背后,却是无尽的艰苦:十五年前的易武乡茶山,无论是从生产设备、制作环境,还是初制工艺、人工技能等各方面来看,条件都不如人意。陈海标为此感到惋惜:

“这么好的茶,这么好的料,不能浪费啊,怎么办?要从源头开始,树立每一道制茶工序的标准!”

从2005年到2015年,十年间陈海标在各个古茶园建立起40余家斗记初制所,这让斗记成为业内最大规模地在名山名寨建立初制所的企业。而各个初制所都在严格的工艺流程中掌握最恰当的分寸,从鲜叶开始进行标准化加工的普洱茶企业寥寥无几,“斗记”是行业内的领先者。为了适应各大茶山的茶青原料,陈海标经过反复试制调整,给每一个初制环节都制定了细致严格的标准。

为了毛茶的审评和产品的拼配,每一年新茶生产与拼配期间,在整个春茶季,他每天要大量试茶、反复调整配方,甚至消耗身体到需数月调理的地步。他深深懂得,要做好一件事,就要吃得苦中苦。

做好茶对陈海标来说,结果是乐的,但其间的付出,是乐中必不可少的暂时的苦。那无数条“苦”的小溪流,被他融会入“乐”的大长河中。于是,在“斗记”已十一岁的今日,我们看到的,是斗记系列的高品质茶叶产品,而在这背后,陈海标和他的团队们的辛劳汗水,已隐没入点滴茶汤中。岁月静好,只待饮者慢慢品味。

品味本身,就是价值

茶叶是一种能让人喝出品味的树叶,因而,做茶,其实就是做品味。陈海标说:“你懂品味,你就有价值。”所以他不懈地追求茶叶的品质,即使花费大成本,也在所不惜。

他的斗记,为此设计了“百万茶会”,就是为了培养客户的品味,建立品味群,将“斗记”品牌关于“品味”的观念,传递给大众。每一位参与百万茶会的人,都在实实在在地喝茶、品茶,他们都是消费者,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品味者。他们的品味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热点,这本身就是价值,而一百万的奖金,只是这种价值的投影。

斗记要告诉大家,品味是有价值的,他们在用行动、用事实,证明着这一点。

事实上,早在2004年,在业内人士制茶普遍还没有大小树等级概念的时候,陈海标就坐在易武老街的“德茗轩”茶坊里,认真分选来自易武山和附近其他古茶山的原料,并用大树料和小树料分别做了生态古树和易武山茶两款产品。在原料价格相差并不大的情况下,别人很不解陈海标的举动,面对质疑,他说:“我要明确地告诉所有人,我陈海标做什么茶就一定是什么茶。”

十余年来,陈海标真真正正做到把自己对“品味”的理解,贯穿在“斗记”产品质量把控的全过程。当被问起,“斗记”的哪一款产品最好时,他的回答很简单:“下一款最好。”

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谦逊,也是一种对品味、品质不懈追求的期待。因为他始终相信,品味是一个渐行渐高的梦想,是高雅的无止境的追寻。

对于“斗记”的产品,他一直在求着这份高与远。同样是春茶,同样在一流的古茶山,做出的茶叶也并非都是一样的质量。“斗记”的选择是,不惜产量低、不惜工本高,也要把这部分最好的原料抽出来,做“斗记”最极致的产品。这才有了“巅峰之斗”。

“巅斗的问世,实际是我多年来对普洱茶品质高度的一种追求,所以我不在乎它今年有、明年没有,我不在乎它无法追求利润,只希望在无尽岁月中,能遇到懂它、理解我的人。”

对于斗记来说,巅斗仅仅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款产品,但对于陈海标来说,“巅斗”是他心血的倾注,是他对品味之价值的认定。

做好品质,是他的根

陈海标认为,一个茶企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体现在拼配茶上。因为技术含量更高、门槛更高、可复制性更低。”在2006年斗记品牌正式成立之后,站在一个企业生命线更长远的方向,陈海标也开始站在普洱茶全产区的角度,去考虑品牌风格的形成。

从原料的选择、到拼配技艺,都贯彻着“斗记”一如既往的做茶逻辑:倾尽全力,用优秀的原料、严谨的工艺,做出足够好的茶。

当大多数人都在笑谈“不要在意那些细节”的时候,陈海标却不。“斗记”的茶叶开始压饼成型前,为了保证原料的纯度、净度及匀整度,要进行毛茶筛选,去除黄片、老梗、杂质和碎末,最大限度使用条索完整的原料,即使毛茶耗损率接近10%也在所不惜。

斗记的经典系列茶品,在石磨压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饼型大小、厚薄、圆整程度进行检验的工序,力求使每一块茶饼在外形上趋于一致;压制完成后,茶饼在控温40度左右的车间干燥定型,包装前还需进行严格的含水率检测。

就连产品的包装,他也不肯轻易放过——这个身高近1.8米的男人,在斗记初创时,竟然用了两年时间,去研究如何将包装茶饼的棉纸折到最好看!这才有了“十八褶”棉纸包装法的故事。

“十八个褶,一为好听,二为褶痕好看。我反复试验过,褶太粗太细都不好看,不能差一丝一毫。漂亮的包装不能提高茶叶实际的品质,但它可影响你对茶品的心情。”

一开始大家都不会“陈海标版十八褶”,他就手把手带领公司包装部全体员工一起折包装。

可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陈海标十分肯定地回答:

“我的要求是,‘斗记’的出品,第一要严谨,第二必须实用,而我的包装设计是在讲实用的基础上讲美感,是建立一种高辨识度的品牌风格。你想包装是消费者对产品的第一印象,包装的美观与否直接影响泡茶人的心情,泡的人心情好,泡出的茶才会口感动人。”

认真到底是陈海标的性格,他下定决心做自己的品牌,最重要的,便是从源头起把控好普洱茶的质量问题。于是从一开始在易武老街662号办起“德茗轩”普洱茶坊,到2005年成立云南西双版纳易武正山茶业有限公司,并最终于2006年推出“斗记”精品普洱茶问世,陈海标的寻茶之路上,写满了探索。

他用自己的小名“斗记”命名品牌,以激励自己努力经营好品牌,也希望让自己的子孙去铭记他对茶叶品质的这一份坚守。

“斗记是我的小名,我家里人就这么叫我。我把品牌就叫做我自己的名字,茶要是做得不好,将来人会说,这是你做的。哪怕我死了以后,也会有人对我儿子对我孙子说这是你爸爸做的,你爷爷做的,都会有人骂你。”

“做好茶就要讲究到底,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将就和碰运气,这样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哪怕是一百年过去,有一天我人不在了,我的品牌还在,我的茶还在,我这一生,就算没有白活过。”

“斗记”,就是陈海标的标签,是他的符号,更是他对自己的承诺,和对茶叶品质的坚守。他爱茶,品质是根,品味是叶,根实、叶茂,就是陈海标和他的“斗记”故事。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