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川红重振品牌再度闯国际市场
“别看我们是山里人,我们种的符合2000多个指标,马上就要卖到欧盟去了呢!”2月25日,高县可久镇茶农周跃均在自家茶园里一边采摘新春芽茶,一边对记者说“‘川红’卖得好,今年我这八亩茶园少说也得有两三万的收入。”在可久镇,一共有2400多亩优质良繁茶,高县林湖茶业公司的新“川红”原料,该公司刚刚接到了德国客商3000公斤新 “川红”的订单。
院企合作 为失落的 “川红”找症结
“川红”与“”、“滇红”并称为中国三大。上世纪50年代,“川红”刚在国际市场面市便享有“赛祁红”的美誉。宜宾作为“川红”的主产地,上世纪70—80年代,每年出口的功夫红茶占到全省的50%,创汇约500万美元。然而,苏联解体后,宜宾功夫红茶的出口受到严重影响,最低时的产销量不及八十年代的十分之一。由于宜宾功夫红茶的退去,市场上“川红”鲜见,“川红”地位岌岌可危。
“全川都在产,我们是不是还继续做绿茶生意?”2006年,刚刚由一个村办茶厂改制而成的林湖茶业公司董事长陈岗在思索中发现了 “川红”的辉煌历史,自此陈岗便与“川红”结下不解之缘。带着种种疑问,林湖茶业和四川农大茶学系走到了一起,为失落的“川红”寻根究底。
四川农大教授杜晓向记者介绍说,上世纪50—70年代,川红一直沿袭古代贡茶制法,其关键工艺在于采用自然萎凋、手工精揉、木炭烘焙,所制红茶紧细秀丽,具有浓郁的花果或橘糖香。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为适应国际市场的大量需求,“川红”改用人工加温凋萎,揉捻机揉制,烘干机烘干,工艺的改变使“川红”传统品质大受影响。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接下来的便是一段长达3年、耗资100万元的科学攻坚之路。林湖红茶与四川农大确定通过“产学研”合作,用传承与创新的思维来重新开发新“川红”,即研制开发高档四——“川红名茶”,杜晓亲自挂帅主持开发工作。与此同时,林湖茶业开始在高县的高山云雾地带培育优质良繁茶基地。
科学攻关 新“川红”再度被认可
由于茶叶芽头的叶体组织较厚且厚度不均,发酵技术难于控制,老“川红”基本没有独芽精品。经过反复试验,2008年陈岗和他的伙伴们通过现代微波和远红外技术攻克了这一难题,并成功地绘出新“川红”花香系列分子图谱,为稳定茶叶品质、精准划分茶叶等级提供技术保障。“我们已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新 ‘川红’发明专利。”说完,陈岗习惯性地闻了闻杯中红茶的香味。
2008年陈岗来到成都参加了商务部组织的中国茶叶输入到欧盟地区的培训会。陈岗清楚地记得,在培训会上,德国最大茶叶经销商在讲到世界红茶时,只说到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并点名说中国红茶在欧盟几乎没有踪影。这让陈岗备受打击。而后,陈岗毛遂自荐,将自己的红茶送到了该德国经销商的手上。“茶色漂亮。”“味道醇厚。”“这个茶能够代表中国红茶的特色。”细细地品味了一番后,德国经销商说出了这样三句话。这席话极大地鼓舞着陈岗和他的伙伴们。
在林湖茶业公司为新“川红”孜孜以求时,宜宾当地的金叶、醒世等茶业公司也在做着相同的努力。2008年金叶茶业公司斥资300万元,历时半年科技攻关,最终成功掌握了采用物理方法减轻氟含量成分的核心技术,并申报了国家专利。2009年4月,金叶茶业公司的功夫红茶早白尖荣获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选金奖。同年,醒世公司研制的筠连红——黄金白露在北京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品牌之战 民营企业为新“川红”寻求合力
为成功占领市场,陈岗和他的团队带着新“川红”开始了全新的品牌之路。“如何再次打响‘川红’品牌,最初我们心里也没底。”陈岗坦率地说,“但是我们想要做就要做最好,所以前往北京请来了国内最好的品牌设计公司当顾问,这一次的投资又是100万元。”2009年4月,陈岗带着全新包装设计好的新“川红”参加了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观‘川红’,林湖震惊!”第一次外出试水,陈岗和他的新“川红”便首战告捷。
培训结束一个月后,回到高县厂区的陈岗便接到德国客商的订单电话。当时对方要100公斤 “川红”,可是陈岗却说 “符合你们要求的 ‘川红’我只有30公斤。”陈岗的诚信赢得了德国客商的好感。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德国客商没有下订单,但今年一开春,该客商便打来电话,与陈岗定下了3000公斤的订单。“一位法国客商前两天也跟我们联系上了,过两天他们也要下订单。”陈岗笑着对记者说。
金叶茶业公司的产品实现了30多个品种128个规格,远销欧美、日本、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醒世茶业公司也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20多位茶业经销商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
采访快结束时,陈岗向记者透露,宜宾主要生产“川红”的几家企业都有意联合起来发展,目前正在探索具体的合作方式。(钟晓晴 惠云平)